形态描述
体色棕黄、棕红至栗褐色,被灰白或灰黄色半竖毛;触角(除基部3或4节棕红色外)和足黑色,腿节有时稍染红色。有时头胸与鞘翅异色:头、胸黑色,鞘翅棕红;或头、胸与体腹面均为黑色。
体背隆起。头部刻点密,在头顶处密集呈皱纹状,唇基刻点较大较疏。触角丝状,末端5节稍粗,达体长之半至2/3,第4节稍长于第3节。前胸两侧弧圆,无侧边;盘区刻点深,十分密,后缘中部向后突出。小盾片长椭圆形,末端狭圆,密布刻点和毛。鞘翅宽卵形,全面密布刻点,在肩部之后有横皱纹,刻点行刻点与行距上的刻点混杂,不能明显区分,亦有的个体,刻点行在翅的基半部呈明显的纵行排列,与行距上的小刻点能明显区分。
本种分布面广,体色与鞘翅刻点均有变异,两极端相当不同,而中间有过渡类型。过去Pic和陈世骧等曾将本种中头胸与鞘翅异色,鞘翅刻点行刻点较行距上的刻点大而深的个体定名为A.scutellaris,但根据大量标本可以看出,无论体色或鞘翅刻点行刻点均有变异,具有过渡类型,A.scutellaris应为A.nigripes的同物异名。
体背隆起。头部刻点密,在头顶处密集呈皱纹状,唇基刻点较大较疏。触角丝状,末端5节稍粗,达体长之半至2/3,第4节稍长于第3节。前胸两侧弧圆,无侧边;盘区刻点深,十分密,后缘中部向后突出。小盾片长椭圆形,末端狭圆,密布刻点和毛。鞘翅宽卵形,全面密布刻点,在肩部之后有横皱纹,刻点行刻点与行距上的刻点混杂,不能明显区分,亦有的个体,刻点行在翅的基半部呈明显的纵行排列,与行距上的小刻点能明显区分。
本种分布面广,体色与鞘翅刻点均有变异,两极端相当不同,而中间有过渡类型。过去Pic和陈世骧等曾将本种中头胸与鞘翅异色,鞘翅刻点行刻点较行距上的刻点大而深的个体定名为A.scutellaris,但根据大量标本可以看出,无论体色或鞘翅刻点行刻点均有变异,具有过渡类型,A.scutellaris应为A.nigripes的同物异名。
大小
体长:4.5~7.2mm;体宽:2.8~4.2mm。
国外分布
越南,老挝,柬埔寨,缅甸,泰国,印度,印度尼西亚
国内分布
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